大家好,我是园钉,今天我们开始新的课程,《零基础学园林》的系统课程(一),园林基础理论之环境心理学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前面我们学习了美学和生态学与园林设计的关系,大家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那么环境心理学又是如何影响园林设计的,下面请童鞋们搬好小板凳,开始我们的课程。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不过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个人空间等。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些物理环境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以及在园林设计中是如何尽量规避和减少外界不良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并通过园林手法积极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
噪音
噪音是环境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之一,主要研究噪音与心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从心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从而干扰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园林设计策略:在园林设计中,尤其是关于工厂和公路绿化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并尽量消除噪音对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具体的设计建议如下:在噪声源附近,如产生噪音的车间的周围、公路两边按高中低不同层次进行植物搭配;乔木选择枝叶浓密的大乔、中乔和小乔进行高中低搭配,品字形种植,灌木尽量使用绿篱,地被密植覆盖,从而加大植物配置的密度,阻隔噪声的传播;品种上乔木尽量选择具有重叠排列的、较大的、坚硬的叶片树种,如橡皮榕、广玉兰、马褂木等;灌木选择常绿的大叶植物和绿篱,如龟背竹、八角金盘、毛叶丁香绿篱、金叶女贞绿篱等,地被选择生长旺盛的麦冬、满天星等,这种植物设计形式对噪声的减弱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重庆长寿北城大道效果图(作者主持)
拥挤
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与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指一定空间内的客观数量。
园林设计策略:园林设计中要充分把握好设计密度,尤其是植物的种植密度,密度过大不仅影响后期植物的生长,更影响视觉效果,让人产生拥挤、不舒服的心理作用;但有些项目为了保证即时效果,就要考虑适当加大植物设计密度,尤其是地被植物,避免露土。具体的设计密度要根据项目特点、现场情况、经济成本和植物生长规律等方面综合考虑,既要保证短、中、长期效果,又要考虑成本和植物生长规律。
空气质量
每天的天气预报都会播报当地的空气质量,可见空气质量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空气质量好的地方,让人如沐春风,心情愉悦,愿意长时间停留,有利于缓解压力或者进行创造性活动;而差的空气质量让人心情糟糕,想要逃离,更别说去工作和生活。
园林设计策略:在园林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改善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尤其是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地方,比如居住区、医院、工厂、公路等人员密集或环境质量差的地方,要多配置植物,尤其是能显著改善空气质量的植物,从而改善周围的空气质量。常见改善空气质量的植物品种如下:
吸收粉尘的植物:荚蒾、朴树、广玉兰、杨树等;
吸收有毒气体的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植物有垂柳、枸橘、梧桐、悬铃木、加杨、臭椿、刺槐、云杉、柳杉等;吸收氟化氢的植物有柑橘类、泡桐、拐枣、油茶、银桦等;吸收氯气的植物有柽柳、银桦、悬铃木、构树、君迁子等;吸收大气中的汞污染的有夹竹桃、棕榈、樱花、桑、八仙花等;吸收大气中铅污染的有悬铃木、榆、石榴、构树、刺槐、女贞、大叶黄杨;有的植物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如夹竹桃兼能吸收二氧化硫和汞,美人蕉兼能吸收氟化氢和汞,女贞兼能吸收氯和铅,大叶黄杨兼能吸收氟化氢、汞和铅等[1]。
杀菌的植物:桉类、松柏类、胡桃属、柑橘类、悬铃木、紫薇、百里香、丁香、天竺葵等能不断分泌挥发性有机物杀菌素,杀死细菌、真菌孢子和原生动物,对改善城市环境卫生有良好作用。